伏磚茶在香港暫時屬於較為小眾的茶,但在中國歷史上卻扮演著重要角色。茯磚茶早期稱作「湖茶」,而因在伏天天氣下生產,因而叫「伏茶」,其口感近似茯苓,故又得名「茯茶」。

 

伏磚茶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代,伏磚茶最初以散茶形式出現,隨著銷量增加及運輸需求,人們開始將其製成磚茶。當時官方對茶葉生產和銷售進行了嚴格管控,茶商需要向戶部納稅,獲得請引證後才能合法販運茶葉。除了內銷外,伏磚茶還通過茶馬古道向外出口,與西北回紇等族進行茶馬貿易,因此在古代茶法中扮演了漢藏之間的重要聯繫角色。

 

除了貿易外,因是用官引製造,交給官府銷售,故此伏磚茶又稱為官茶。官茶的生產過程極為嚴謹,從茶樹種植到茶葉採摘、製作及包裝,都有一系列規定和程序,根據一些史書記載,伏磚茶曾被作為一種貴重的交易品,並可以作為納稅的一種方式。這說明了伏磚茶在當時社會和經濟中的重要地位,這種特質與《周易》兌卦作為「交易」和「現金」類象的相符。

 

伏磚茶以黑毛茶為原料屬六大茶類中的黑茶類,沖泡出來的湯色橙紅如琥珀,晶瑩剔透,恰似《周易》兌卦般的澤氣甘露,使萬物有光澤。其甚具特色的一點是其含有「金花」。這些金色的顆粒物是在茶中自然生長的一種益菌,實屬如黃金般的瑰寶。伏磚茶專門的「發花」工序,烘期特別長,形成了伏磚茶的獨特菌花香風味,甘甜醇滑而茶性如兌卦溫潤,色味氣香皆優,具有突出的保健功效。

 

《周易》博大精深,每一支卦的象徵意義都不同,意涵豐富,我們能從品味不同茶品之中體會不同象意,正是《周易》在茶文化內的隱藏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