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茶樹到杯子裏

綠茶、烏龍茶和紅茶,雖然在製作方法上各具特色,但它們的原料「生茶」卻源自同一棵茶樹。這棵茶樹,名為「Camellia sinensis」,屬於山茶科,承載著千年的栽培歷史與文化積澱。這三種茶的主要差異不在於茶樹本身,而是在於製作過程中發酵程度的不同,透過不同的加工工藝呈現出多樣的茶品風味。無論是紅茶的濃烈、綠茶的清新,還是烏龍茶的醇厚,皆源於這一樹的恩賜。

茶樹的演化與育種

經過數千年的演化與精心育種,「茶樹」孕育出多樣的「茶樹種」,如阿薩姆、福建安溪的鐵觀音、 台灣的青心烏龍、金萱、翠玉和四季春等名茶。這些以茶樹種命名的茶品,展現了大自然的智慧與 適應力。 
 

茶葉製作過程對風味的影響


採摘
嫩度:茶葉的嫩度就像詩句中的韻律,嫩芽和新葉帶來清新的口感,而較老的葉片則可能釋放出苦 澀或澀味的層次。
季節:春季採摘的茶葉,如同初綻的花朵,清新且香氣馥郁,是茶葉品質的黃金時期;夏季的茶葉 則如炎夏的烈陽,香氣較為濃烈,滋味豐富。

曬青與萎凋 
曬青是茶葉製作中一段自然且細膩的過程,是為下一步萎凋做好準備。將鮮嫩的茶葉均勻地攤開在陽光下,讓它們沉浸於陽光的懷抱中,吸收大自然的能量,為即將發生的轉變鋪設基礎。
 

萎凋的目的是降低茶葉中的水分含量,使新鮮茶葉的水分逐漸蒸發,促進葉內化學成分的變化,從而提升茶葉的香氣與口感,為後續製作工序打造優質的茶青。萎凋的方法因茶類不同而各具特色,通常先經過日光萎凋,再進行室內萎凋。

日光萎凋:將茶菁攤放於竹蓆或笳笠上,讓茶葉在陽光下緩緩舒展,感受自然的溫暖與力量。 

室內萎凋:將茶菁攤置於通風陰涼的架上,靜待水分進一步蒸發,享受一段靜謐的轉化時光。


不同茶類的製作工序

未發酵茶綠茶

綠茶屬於不發酵茶,茶青採摘後會立即進行殺青處理,以迅速抑制酶的活性,保留茶葉的鮮爽與翠綠色澤。部分綠茶品種會經過短暫的萎凋階段,以適度減少茶葉的苦澀味,增添柔和口感。與此不同的是,日本綠茶通常省略萎凋步驟,強調保留茶葉最純粹的清香。

 

部分發酵茶烏龍茶

台灣的包種茶與烏龍茶同屬部分發酵茶類,茶葉的萎凋過程分為日光和室內兩個階段。首先,短暫的日光萎凋讓水分快速消散,隨後進行室內萎凋,再進行較緩慢的萎凋過程,期間會定時翻動茶葉,確保風味均衡,進而提升茶湯的香氣與口感。

 

全發酵茶紅茶 

紅茶製作過程中,由於不經殺青,因此萎凋時間相對較長,以充分降低水分並促進初步發酵。萎凋後的揉捻工序至關重要,透過揉捻釋放茶汁,促進發酵反應,使茶青變得柔軟。水分的控制在此階段尤為關鍵,直接影響茶葉的柔韌度與最終品質,決定茶湯的色澤與香氣層次。
 

重要的製作技術

浪菁
浪菁是透過不斷翻攪茶葉,使葉片彼此摩擦,破壞葉面保護膜的重要環節。這種摩擦使空氣更容易滲入茶葉細胞,促進發酵反應。翻動時需輕柔細心,避免損傷茶葉細膩的結構,同時確保茶葉水分分布均勻。此程序可以提升茶葉的香氣與風味層次。

殺菁
這是以高溫迅速終止茶葉發酵的關鍵步驟,可防止茶葉繼續氧化,從而保留發酵過程中形成的香氣與風味。製茶師傅需在約60180的熱鍋或殺菁機中輕巧翻炒茶葉,精確控制溫度與時間至關重要,以防焦灼或色澤不佳,影響色澤與口感。


揉捻與團揉
揉捻後,茶葉被包進布袋中進行團揉,這不單是塑型的關鍵工序,更是提升茶葉品質的重要環節。揉捻過程令葉內汁液滲出並附著於表面,提升沖泡時的萃取效率,使茶湯風味更加飽滿。團揉可令造型美觀,便於儲運,還促進茶葉風味的變化。




氧化與發酵

茶葉中的兒茶素是茶風味的靈魂,平時被包裹在細胞中,與外界隔絕。茶葉發酵的三個關鍵要素包括:

1. 多酚氧化酶:具氧化活性的蛋白質成分。

2. 茶多酚:葉肉海綿組織中的液胞內成分。

3. 氧氣:空氣中的氧氣,促進發酵的關鍵。

 

在發酵過程中,兒茶素經由多酚氧化酶催化氧化,逐漸轉化,而產物賦予茶湯獨特的色澤與風味層次。發酵程度越高,兒茶素含量越低,茶湯顏色也由淡黃轉為金黃甚至紅褐色,形成不同茶類的特色風味。

 

乾燥與烘焙

乾燥的目的是將茶葉的水分降低至5%以下,以延長保存期限並保持品質穩定;而烘焙則增添茶香,豐富茶葉的風味層次,使茶湯更加醇厚。

 

儲存

儲存條件(如溫度、濕度、光照和氧氣)會深刻影響茶葉的風味。某些茶葉,如普洱茶,隨著時間的推移,在適當的儲存條件下,風味會逐漸變化,發展出更為複雜和獨特的香氣。